魔芋产业,是具有带动贫困山区农民致富和极具开发前景的特色产业。魔芋是天南星科的多年生植物,适种范围广,生命力强,较易栽培和加工,食(药)用和工业用途广泛,是很有开发价值的经济作物。在我国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和湖南的西部、陕西南部等地适宜魔芋种植,目前已有一定的规模。魔芋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,特别是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2013-10-01
已经到底了~ |
决战脱贫攻坚-顾梅:从打工妹到致富带头人1615
发表时间:2019-04-05 18:34作者:姜晓 编 辑:罗大富 核 对:王筱江 李丹 编 审:刘仁军来源:大方发布网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lbgW1t49i-n8FDGmU3M-Dg 星宿乡松树村是一个绿水青山环绕的村庄,村里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农村妇女,她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务工、到学习魔芋种植技术、探索公司管理、学习销售经验,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赚个盆满钵满,成为乡亲们艳羡和仿效学习的楷模,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。她,就是魔芋世家-毕节分部的办公室主任顾梅。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,记者来到顾梅位于星宿乡龙山村岩脚组的公司,她正在忙着给负责运货的小赵装货,等她忙完之后,记者在采访中走进她的奋斗历程。今年37岁的顾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10来岁,一副阳光靓丽的模样,充满青春的朝气和干事创业的蓬勃活力。
顾梅是星宿乡松树村土生土长的姑娘,家乡高寒贫瘠的土地只生长野草不生产粮食,属于典型的“开荒开到天边边,种地种到山尖尖;起早贪黑都不说,种一坡来收一箩”的地方,当地群众每天起早贪黑在深山中的20多亩土地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,一年下来只能收获2000多斤苞谷。二十岁那年,刚刚结婚的顾梅跟着新婚的丈夫曹东远离故土奔赴浙江打工。这一干就是十二年,十二年的拼搏积攒了几万块钱回家修了一栋房子,然后,他们夫妻二人进行了合理的分工,丈夫继续去浙江打工挣钱,顾梅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,她成了留守家庭的“全职妇女”。 然而,一贯勤劳智慧的顾梅总是觉得无聊和闲不住,总想在当地找点事做。一个偶然的机遇,改变了顾梅的人生走向。2013年,魔芋世家经理顾鹏相中了松树村是一个种植魔芋的好地方,在该村成立公司,流转土地500亩打造魔芋示范基地,这家公司租用顾梅一家的房子办公,她这个房东老板没有满足收取房租费坐享其成,而是要求在基地上务工学习魔芋种植技术,当时每天80元的务工费,她觉得既可以学技术,又能够挣点零用钱很划算。就这样,顾梅成了贵州省蕊琦魔芋有限公司示范基地上的一名长期工,第一年挣了3万多元工钱,攫取了魔芋种植的“第一桶金”。 但精明能干的顾梅不满足于出卖劳力挣点零用钱的现状,就在打工那一年,她从魔芋种植的选址开始学起,精心学习播种的开厢打窝、丢魔芋盖土、施肥、除草、采收再到良种培育、种植推广、回收和销售管理等,经营魔芋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耐心细致地学习,并力求做到精益求精。第二年,公司经理顾鹏发现她和其它小工不一样,不仅干活劲头足,头脑还比较灵活,学啥像啥,于是就聘她担任公司基地管理,负责魔芋的生产和销售,这一干就是四年。 “我在公司每月5000多元,加上补贴和销售提成,每年挣个10万元左右,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。”顾梅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。 顾梅从公司员工到管理人员,采取网上销售和现场销售相结合的办法,赚了个盆满钵满,实现了公司和个人双赢,但她没有忘记父老乡亲。几年来,在她的带动下,松树村和附近村寨的群众都来魔芋基地务工。在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:在采收魔芋的季节,为了激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,顾梅采取了计件付费的方式。“挖魔芋的季节,在基地上打工的农民每天最多的合300元,最低的也要合100多元”顾梅说。 “我在公司务工,每年要挣三、四万元,这在我们当地就算不错了”松树组的刘兰说。 据顾梅介绍,魔芋基地每年用工最多的时候每天用工70多人,挣钱最多的刘明贵每年要挣五、六万元,每年付出务工费30多万元,带动当地8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。 “我们把土地流转给蕊琦魔芋有限公司,每亩300元的流转费,每年在基地上务工可获得七、八千元的劳务费,比种包谷划算多了。”松树村民组群众顾芬一脸惬意地说。
当记者问及顾梅下一步的打算时,她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,由于公司实现标准化种植,实行电商平台销售为主,送货上门为辅,对买种子的客户进行跟踪服务,并负责回收,目前市场行情一路看好,魔芋种子供不应求,最高价格销售到五万块钱一吨,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,今年已在龙山村岩脚组增设一个公司办事处,目前已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魔芋,下一年将流转500亩土地扩大魔芋种植面积,把产业做大做强,让更多老百姓参与种植魔芋增收致富。 记 者:姜晓 编 辑:罗大富 核 对:王筱江 李丹 编 审:刘仁军 上一篇贵州大方:防疫不误春耕忙
|